84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

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(nèi)蒙古
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 > 新聞資訊 > 致富信息

靠三頭野豬發(fā)家的李艷萍(2006.02.20)

84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   時間:2018-03-21    作者:佚名    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整理

沈陽市東陵區(qū)王濱村野豬養(yǎng)殖 2006年1月19日

李艷萍:“摸摸肚,抬腿來,站好了。你看騎上它,它都不走。”

記者:“騎上它,它都不走嗎?”

李艷萍:“騎上它,它都不走,乖乖的。”

這個被李艷萍騎在身下的豬可不是一般的豬,是三元雜交的野豬。像這樣的野豬,她的這個養(yǎng)殖場里有700多頭,每一頭野豬,李艷萍都了如指掌。

李艷萍:“它挺兇悍的,小野來,過來,哎來,干啥呢,來摸摸鼻,那個母豬發(fā)情了,它跟母豬在說話,你看它用嘴一拱一拱母豬那個嘴,意思就是說你同意不同意啊,我們兩個要做夫妻啊,就是這個意思了。那個母豬要是同意了,就吧嗒,吧嗒嘴。如果這個母豬要長得不好看,比如說皮毛不光,身上有癩,或者是很瘦,長得一瞅不遭人喜歡的樣,讓它配種它都不配。”

記者:“像這樣的一個公豬能賣多少錢?”

李艷萍:“這樣一個公豬得賣八九千元錢吧,就這樣馴好的種公豬。”

李艷萍跟山野豬打了五年交道后,擁有了13個野豬養(yǎng)殖分廠,80多個農(nóng)戶與她聯(lián)合飼養(yǎng),種豬存欄2000頭,年出欄商品野豬5000頭,成了沈陽遠近聞名的野豬大王。而這一切都是從3頭山野豬開始的。

1998年8月,42歲的李艷萍從沈陽市一家防撬門廠下崗了,走投無路的李艷萍家里只有1萬多元,沒辦法,她放棄了矜持、自尊,賣咸菜、擺地攤、做家政、掃樓梯。在她愁苦不堪的時候, 2000年7月,一本雜志上一篇介紹養(yǎng)殖野豬的文章讓她眼前一亮。

李艷萍:“我一打聽,一問,帶崽的母豬都5000塊錢一頭。當(dāng)時我就想,我先少批量的投一下,我養(yǎng)養(yǎng)看看,就是說再創(chuàng)業(yè),也是一把拼搏一次吧。”

可家里的1萬多元錢,是留著孩子上大學(xué)用的。要是賠了,就沒法向家里人交代。為慎重起見,李艷萍找到了大南街道工會組織的專家智囊團。

沈陽化工學(xué)院副院長 陶宇:“建議她不是養(yǎng)一般的豬,是養(yǎng)野豬,那個野豬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,所以我們就考慮雜交,就把家 豬第一代跟野豬雜交。再改良豬種。”

因為帶崽母豬能夠立竿見影產(chǎn)生效益,2000年11月,李艷萍花了1.3萬元買來2頭帶崽兒野豬和一頭小公豬,利用同學(xué)哥哥的關(guān)系,放在王濱村金振生家里代養(yǎng),上來就嚇了老金一大跳。

王濱村村民 金振生:“進豬圈的時候都得多加小心。你剛一露頭,它忽地就上來了。”

2001年初,2頭老母豬產(chǎn)下了19個小野豬崽,把李艷萍和金振生都樂壞了,乖巧可愛的小野豬立馬就在當(dāng)?shù)匾鹆宿Z動。

金振生老伴 李桂清:“它省事,飲到喂到三遍完事,這不俺就成功了。我這里來來往往的人多,趕集的人順便就都來了。”

代養(yǎng)是刨去飼料成本后李艷萍和老金平分利潤,一看效益很好,李艷萍又借錢引進了一些帶崽兒母豬,搞野豬的三元雜交。三元雜交的母豬,產(chǎn)仔快的一頭一年2窩半,這讓李艷萍的野豬隊伍也擴大了,但是因為沒錢,她就只能利用和老金合作的模式,與王濱村周圍的17戶農(nóng)民聯(lián)合或者代養(yǎng)野豬。 2002年12月16日,李艷萍拿著從親朋好友處湊的10萬元錢,在離市區(qū)40多公里的王濱村建起了她的野豬養(yǎng)殖場,里里外外就她一個光桿司令,她的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了。

李艷萍:“有的是賒給他們,有的是無償送給他們的。就是在他們面前,我還不能說我現(xiàn)在資金周轉(zhuǎn)緊張,我要是說資金緊張的話,人家別人一合計,你都緊張了,人家能敢養(yǎng)你這個豬嗎。”

冬天是野豬銷售的淡季,李艷萍豬場里大大小小近100頭雜交野豬,依然在不停地消耗著大量的糧食。這對資金緊張的李艷萍來說,無異于雪上加霜。北國的冬天盛產(chǎn)大雪,李艷萍怕的是她的豬棚承受不起鋪天蓋地的大雪,然而,2003年元旦剛過,一場大雪就不期而至。

金振生老伴 李桂清:“雪大到俺門都推不開,這么厚,俺們老廷奶奶她姑老爺,先從家里搭個道,從窗戶跳出來的。”

為了圈舍里的野豬,李艷萍必須爬上豬舍頂棚,在一邊下雪的同時一邊清掃,否則后果將會不堪設(shè)想。

沈河區(qū)總工會副主席 陳偉光:“大雪是在那天下了一天一宿,她的豬舍上面厚的一層雪,她沒有睡覺。”

李艷萍:“真就是一邊掃一邊哭,那都半夜誰家都是睡覺了,我哪瞅也瞅不到哪兒是哪兒,漆黑漆黑的,只能看到雪、風(fēng),就是我站在那個風(fēng)雪里,給我的感覺就是,這個風(fēng)不定什么時候一陣旋風(fēng)就把我能給帶走了。”

因為當(dāng)時是簡易的大棚,人根本站不住,李艷萍幾乎是跪著爬著,掃到了第二天早晨。

王濱村村民 張佳榮:“咱們也做不到有時候,因為天太冷了,早上起來那都零下二十多度,達到零下三十多度。”

沈河區(qū)總工會副主席 陳偉光:“掃到第二天天亮,雪停了,豬舍沒有塌下來。”

第三天上午,一頭小豬仔被卡在了圈門上,李艷萍準備幫幫它,小豬仔的媽媽大狼突然發(fā)怒。

李艷萍:“剛這么一拿這個豬崽,這大狼就像狼狗一樣,動作那么敏捷,刷的就竄過來,就是我一點都沒提防,上去就給我腿一下子就這么掏去了,掏住了以后就這樣晃晃晃,就恨不得把我這塊肉這么撕下來的感覺。”

野豬特別護崽,誰敢侵犯它的孩子,他就會毫不猶豫咬住對手。

李艷萍:“我說大狼大狼,快松開,松開,我給你把崽給你扔地下了,我就扔地下了。”

單濱村村民 鄭景富:“縫了好幾針,這個大腿上,那時候我也挺害怕,我說咱養(yǎng)這些豬,要是這么咬的話也不敢養(yǎng)啊。”

身體的傷痛還不是最主要的,最讓她痛心的是場里的飼料只夠野豬們吃2天了,李艷萍身上連回沈陽的路費都不夠了。

李艷萍:“那個時候我兜里就剩5元錢,家里基本上都拿盡了,沒有了,外面那欠朋友還欠了10萬元錢,所以我想怎么辦呢,如果說現(xiàn)在我要不干了,我這10萬元錢,那不是揀紙殼就能還上的,而且這些豬怎么辦,嗷嗷叫呢。”

李艷萍找了一個老人幫著臨時看門,一邊忍著疼痛踏著積雪,步行40公里回沈陽借錢。冰雪的北國寒風(fēng)凜冽,李艷萍內(nèi)心一片蒼茫,她知道,如果不能2天之內(nèi)借來飼料錢的話,她的豬群將會遭遇滅頂之災(zāi)。她邊走邊聯(lián)系自己原來插隊時的伙伴。

李艷萍:“一邊打電話一邊哭,我說你想啥辦法借我點錢,讓我這冬天挺過去 ,我說你就看著給我拿吧,他說你啥時候用啊,我說越快越好,你要給我拿了錢,我趕車就回去,回去買料,要不然豬今天晚上就沒有喂的料了。”

她的眼淚和真誠打動了自己插隊時的姐妹,借來的2萬元迅速被換成了養(yǎng)豬的飼料,成了李艷萍命運的轉(zhuǎn)折點。

李艷萍的同學(xué) 王虹:“我真的沒有考慮多,就是她一旦不能成功,錢還不了我怎么辦。我沒想這個問題,因為我對她這個為人是非常相信的。”

那個難熬的冬天過后,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從城市到農(nóng)村來養(yǎng)野豬的女人,這個看起來那么軟弱那么無助的女人。

沈河區(qū)總工會副主席 陳偉光:“當(dāng)時她家里很困難,排除干擾,在家人都不理解的情況下,作為一個女同志,到農(nóng)村來養(yǎng)豬,肯定與苦相伴,很清貧寂寞,一般人做不下來。”

李艷萍:“你看它這樣吧嗒嘴了,看見沒有?這樣就是告訴我 你不要摸我,你要再摸它它就給你急眼了。”

李艷萍:“它一見著人以后,它怕人們攻擊它,所以它對人的一種防御,就是說眼睛一瞪,頭一撇,完了那個嘴這樣一吧嗒,意思就是你不要過來啊,你過來我就咬你啊。它們也就是嚇唬我們。”

幾年來,李艷萍已經(jīng)摸索到了雜交野豬的生活習(xí)性,她的合作養(yǎng)殖戶也擴大了撫順錦州鐵嶺等周邊地區(qū),2004年春節(jié)前,她的300頭商品野豬肉擺上了沈陽市的一個肉食銷售專柜,半個月就都賣光了。

李艷萍:“我們2004年的時候,賣山野豬肉是14元錢一斤,2005年的時候,由于消費群體多了,普通的家豬那時候也是漲價,所以我們這個肉就是賣22元24元錢一斤。

2005年,李艷萍又在沈陽開設(shè)了一個專賣店,一個月賣不了2頭豬,原來,2004年的300頭野豬主要是被團體采購出去的,沒辦法,李艷萍就免費讓消費者品嘗雜交野豬肉的味道,效果也不好。

李艷萍:“有這些就是買不起這個肉的,他不敢嘗,覺得我嘗完了不賣掉價,吃一塊肉走了。趕上高層次的不好意思嘗,他覺得我這個身份怎么能去上牙簽扎一塊肉吃呢,所以說效果不太好。”

在沈陽,饅頭包子是飯桌上的主食,李艷萍就打起了包子的主意,她覺得這樣更容易擴大消費面。

李艷萍:“因為我這個山野豬肉賣的是20多塊錢一斤,如果我把那個這么一塊肉,給它整成餡,再兌點菜,成本就降下來了。然后和面一包,大伙一嘗,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工薪階層他也可以消費了。”

野豬肉專賣店經(jīng)理 李天禎:“就想辦法,包包子,熱氣騰騰的,讓他看到,拿起來一吃,口感好,和別的包子,肯定要吃出不一樣的,這樣主要是為了通過這個辦法,來推動我們這個肉。”

一元錢買2個雜交野豬肉餡的包子,很受人歡迎,也逐漸改變了人們對野豬肉口感粗糙堅硬的概念,李艷萍用包子打開了市場的缺口。

顧客1:“比較鮮嫩,口感好,香,比普通豬肉好。”

顧客2:“你一箱給我裝50個包子,總共100個包子。”

記者:“怎么要那么多包子?”

顧客:“我吃挺好,準備晚上串門,給親屬帶過去。”

記者:“送到哪里?”

顧客:“送到丹東去,上次帶回去,帶2個包子都吃好了,這次從沈陽回來時候再給買點。”

雖然賣包子的利潤不高,但卻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李艷萍的野豬肉,2005年春節(jié),她光賣野豬肉就賣了500頭。

顧客3:“他的肉,他的豬的內(nèi)臟、豬蹄、包子,所有的系列的東西,我們都吃過。”

記者:“您今天是買的多少?”

賣肉者:“一個送人的,一個是自己吃的,185塊錢的肉吧。”

野豬肉專賣店經(jīng)理 李天禎:“沒有這個包子,他可能第一筆不嘗這一塊錢的包子,可能不買這5斤,不買5斤,肯定不買這50盒,是不是這個道理。”

記者采訪李艷萍的時候已經(jīng)接近2006年春節(jié),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,別看她賣了100多頭野豬肉包子沒賺什么大錢,卻帶動她賣掉了1200頭商品野豬。

李艷萍:“不太敢買的人,我們就任意給他夾一塊肉,割一塊生肉,你自己回家做去,不要不好意思,我說你拿回去做,為了就是說,我們今天舍得這點肉,是為了明天你們過來買我們更多的肉。所以我總覺得就是舍得舍得,先舍后得,小舍小得,大舍大得,你不舍不得。”

編導(dǎo):段旭東 攝像:張華君

84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免責(zé)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(zhuǎn)載自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(guān)系,請網(wǎng)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本著服務(wù)三農(nóng)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(nóng)業(yè)網(wǎng)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

閱讀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