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4農業(yè)網

地區(qū):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廣東|廣西|貴州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吉林|黑龍江

地區(qū):江蘇|江西|遼寧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西藏|新疆|云南|內蒙古

行業(yè):養(yǎng)豬|養(yǎng)牛|養(yǎng)羊|養(yǎng)兔|養(yǎng)魚|養(yǎng)雞|養(yǎng)蛇|養(yǎng)鵝|養(yǎng)鴨|養(yǎng)龜|養(yǎng)蝦|養(yǎng)蟹|養(yǎng)鹿|養(yǎng)蠶|黃粉蟲

行業(yè):水稻|玉米|花生|小麥|大豆|茶葉|棉花|油菜|鵪鶉|牛蛙|黃鱔|泥鰍|蚯蚓|養(yǎng)驢|養(yǎng)蠅蛆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技術中心 > 糧食種植 > 水稻種植技術

2010年連江縣水稻生產技術指導意見

84農業(yè)網   時間:2018-03-14    作者:佚名    來源:網絡整理

水稻是我縣糧食生產的主栽作物,是我縣廣大農村日常生活用糧的主要來源。我縣屬缺糧縣,長期以來,水稻栽培都是以高產為首要目標,通過高產品種和栽培技術的推廣,化肥、農藥的大量投入,水稻產量達到較高水平,我縣目前水稻畝產已經接近500公斤,個別品種畝產已穩(wěn)定超過500公斤。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在食用上,對稻米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,開始追求優(yōu)質適口、無公害和功能性保健等。在生產上,要求品種兼具優(yōu)質、高產、抗病,還要適宜集約化、輕型化等產業(yè)化耕種。為此,我縣農業(yè)局近年來,引進試種各種優(yōu)質水稻品種、雜交稻組合,初步完善了適合不同耕種制度、適應我縣不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等需求的品種結構,到對部分功能性稻米需求的品種,也有了初步分類和開發(fā)。對推進我縣傳統(tǒng)稻米的優(yōu)質化、雜交化、無害化、產業(yè)化生產,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。稻米品質有了明顯提高,“兩高一優(yōu)”的優(yōu)質品種成為稻農增收的有效載體。

一、突出品種推廣特色化:

常規(guī)早稻推廣連選18、香珍110、佳禾1號、閩科早77等品種,雜交早稻推廣中優(yōu)2155、金優(yōu)07等組合,逐步壓縮903、禾盛13等出現(xiàn)退化的品種,引進試種中浙優(yōu)2838、農優(yōu)90等“兩高一優(yōu)”品種,進一步開展“連選18”品種提純復壯和改良,早稻新品種推廣重點側重體現(xiàn)優(yōu)質性和加工型特色。中晚稻新品種推廣重點,保證雜交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5%以上,充分發(fā)揮雜交水稻的優(yōu)質、高產、高抗特性,大力推廣甬優(yōu)6號、宜優(yōu)99、兩優(yōu)2163、粵泰優(yōu)D67等超級稻組合,逐步壓縮特優(yōu)類型、Ⅱ優(yōu)類型組合,引進試種甬優(yōu)9號、中浙優(yōu)1號等綜合性狀優(yōu)異的組合。并對不同生態(tài)型鄉(xiāng)鎮(zhèn)各有所側重,突出因種栽培,重點抓好1-2個示范片(當?shù)刂髟云贩N),按“五新”技術推廣要求,實現(xiàn)“良種良法”同步推廣。對占播種面積近5%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桿糯稻品種,加強栽培技術指導,同時積極引進優(yōu)質替代品種“嘉糯1優(yōu)6號”等新品種試種推廣,努力維持地方特色品種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
二、實施四項適用技術:

1、推廣以直播、拋秧為主的輕型栽培技術,繼續(xù)擴大集約化、機械化生產的栽培配套實用技術探索。在“甬優(yōu)6號”超高產栽培技術和冬種紫云英、蠶豆基礎上,進一步推廣水稻強化栽培和農田保護性耕作技術。通過輕型栽培、節(jié)水灌溉、冬種綠肥、保護生態(tài)等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達到省工節(jié)本、增產增效目的。

2、推廣水稻安全栽培生產技術。包括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、水稻重大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、優(yōu)質無公害稻米生產技術。其中超級稻“甬優(yōu)6號”,依托連江縣五新農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生產基地,2009年榮獲福建省農業(yè)廳“福建省首屆地產優(yōu)質米評選銅獎”,提升了本地稻米的品位,促進了我縣水稻安全栽培生產意識。

3、推廣稻草還田和晚稻后期套播綠肥為主的養(yǎng)地培肥技術。土壤是作物賴以生存的基礎,是重要的生產資料,長期以來大量使用化肥、農藥,對土壤肥力是一種極大的傷害,影響了糧田的生產能力。因此,降低化肥、農藥用量,種植綠肥、秸稈還田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、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等,都是提高土壤保水供肥能力,確保糧食生產后勁的有效措施,是今年乃至今后長期堅持的。

4、推廣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。隨著我縣規(guī)�;r業(yè)生產的普及,經濟作物面積逐年擴大,為避免常年種植旱作,造成土壤板結、養(yǎng)分失調、病害嚴重,生產效益降低、風險加大。應用水稻生產,進行水旱輪作高產高效的糧經結合的種植模式,可使病蟲蟲害危害大幅度減少、減輕,生產效益大幅度提高。既增加了糧食播種面積,又保證了高效經濟作物生產可持續(xù)、穩(wěn)定發(fā)展。

三、具體技術要點:

(一)、中晚稻直播生產技術

1、防燙芽、防鼠雀、保全苗

要大田早準備。播前10-15天用滅生性除草劑除草、壓青。播前耕耙沉實,不宜過糊。四周開好圍溝,3米左右留一條35厘米左右的直溝(可采用空酒壇拉溝),田面做平,防止高處曬煞,低處燙煞;[pagebreak]

要適時播種。我縣水稻直播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種為宜,秧苗期既可避免低溫寒害,又不易出現(xiàn)高溫燙芽;

要均勻播種。種子發(fā)芽率達80%后,帶秤分畦定量下田,1-1.25公斤/畝;

要防止鼠雀為害。主要用35%丁硫克百威干拌種劑拌種,并在四周播一些預備苗,為直播田補缺。

2、促深根、保分蘗、防倒伏

防止倒伏主要通過肥水促控,掌握前促、中控、后補的施肥原則和濕潤出苗、淺水分蘗、間歇灌溉的技術。并在重施基面肥,早施追肥的基礎上,中期控制肥料用量,減少無效分蘗,提高成穗率,后期看苗適施穗粒肥。水漿管理上,冒青至二葉一心期前不輕易灌水,要求畦面有裂縫(但不能曬白),這樣既有利于引根深扎,又有利于稻苗早生快發(fā),達到預定苗數(shù)時,及時排水擱田,宜多次輕擱,防止重擱過頭,后期干濕交替,防止斷水過早。

3、除雜草、關成敗、定及時

水稻直播生產,種子需催芽播種。前期由于空間比秧田還要大,防除雜草應特別引起重視。方法采用二次除草法,即第一次播后3-5天用40%直播青可濕粉60克/畝或1%稻OC懸浮劑300毫升/畝,任選一種,加水40公斤噴霧,藥后保持平溝水,田面濕潤無積水。第二次化除主要針對第一次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塊,掌握在秧苗二葉一心期,用96%禾大壯乳油125毫升/畝加10%芐黃隆可濕粉15克/畝,拌尿素7.5公斤,直接撒施,施藥前灌田水3厘米左右,藥后保持田水7天�;蛟诓シN后20天左右,秧苗3-4葉期用50%殺稗王25-30克加10%芐黃隆15克/畝或36%金除可濕粉35-40克/畝,任選一種,加水40公斤噴霧,藥前1天先排干水,藥后1-2天復水,并保水5-7天。

(二)、“甬優(yōu)6號”創(chuàng)高產栽培技術:

“甬優(yōu)6號”具備根、莖、葉發(fā)達,長勢長相優(yōu)勢明顯的特征,并具有源強、庫大的良好先天超高產條件。生育過程葉色前深后淺,熟期轉色好。在我縣作中稻種植,一般株高在135―155cm,穗長26cm左右,畝有效穗10―12萬,每穗總粒數(shù)400粒以上,主穗一般達600粒以上,結實率86%左右,千粒重25克。作雙晚栽培種植,一般株高115―135cm,穗長22cm左右,畝有效穗9―12萬,每穗總粒數(shù)260粒,結實率82%,千粒重25克。水肥條件對該組合株高有一定影響,但株高主要是對播期遲早更敏感,越遲播種,株型越矮小。因此,“甬優(yōu)6號”超高產栽培必須狠抓如下五個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―――“五要素”。

1、適期播、控株高,短秧齡、利分蘗。建議在6月8至22日間播種,隨海拔升高而提早播種。株高可控制在115―135厘米間。用種量3斤/畝,秧齡控制在25天以內,最好16天左右,畝有效穗可達12萬左右。抽穗期一般在9月7日左右為好,穗平均粒數(shù)達300粒以上。

2、高密植、插雙本,保穗數(shù)。移栽強調雙本密植,中稻栽培密植規(guī)格20×20-25厘米,晚稻栽培密植規(guī)18×18-20厘米。機插培密植規(guī)選30×13-15厘米,直播生產畝用種量2.2斤即可。單本插秧將會使有效穗嚴重不足而難高產。

3、重施肥、重鉀肥,增產量。穗大粒多,增產潛力特大,需肥量也大,比一般品種約要增施30%肥料,畝施純氮30斤,N?UP?UK比例為1?U0.5?U0.9。其中,追肥“氯化鉀”施用量每畝宜達30斤以上,可有效提高其抗性和米質。

4、治稻曲、早預防,才有效。該品種易感稻曲病,應分別在始穗前5-7天和齊穗前1-2天,畝用“井岡霉素”粉劑50克,加其它農藥,兌水120斤,或用“井岡霉素”粉劑50克+“愛苗”30毫升+水120斤,及時噴施兩次。

5、晚斷水、忌早割,創(chuàng)高產。一般在始穗后50至60天收割。即,在稻穗完成二次灌漿后,穗基部谷粒都基本充實時,一般結實率達80%以上時適割。

(三)、水稻病害防治

病害防治:對水稻各期病害防治的綜合措施要全方位,要標本兼顧,中心點是采取內抗外抑的原則,在水稻生育期施用多功能無毒副作用,無抑制產量作用的高科技產品,進行全程田間管理。[pagebreak]

1、立枯�。阂蝗~一心期防治。

2、稻瘟�。翰扇\水勤灌,適當曬晾田,干干濕濕的管水方法。水稻分蘗和抽穗前用春雷霉素防治葉瘟,抽穗期防治穗頸瘟。

3、紋枯�。翰捎脺\水勤灌,適當曬晾田,防止長期深水灌田。用井岡霉素溶液噴霧。

4、稻曲�。河镁畬顾鼗蚨嘌跚逶谠兴毹D―抽穗期結合防治紋枯病同時防治2次。

5、白葉枯�。鹤⒅乇咎锍D臧l(fā)病田塊,從分蘗末期開始,凡出現(xiàn)病株,并且正值雨季,連雨天、大暴雨天過后立即防治。藥劑防治,用龍克菌(噻菌銅)在發(fā)病中心首先進行封鎖防治。封鎖防治后的4―5天進行全田噴防,可以得到全面控制。

(四)、水稻蟲害及防治

1、二化螟

(1)為害狀:二化螟為害水稻,在分蘗期造成枯鞘、枯心;在孕穗、抽穗期造成枯穗和白穗;在灌漿、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。二化螟一年發(fā)生3-4代,以幼蟲在稻根、稻草、茭白等處越冬。第1代害蟲為害早稻;第2代為害遲熟早稻、單季中、晚稻,以及連晚秧田;第3代為害晚稻。二化螟一般先集中葉鞘內為害,到2-3齡后才轉移為害。

(2)用藥處方:①40%稻康乳油,畝用50毫升,加水50千克噴霧。②20%三唑磷乳油,畝用100毫升,加水50千克噴霧。③5%銳勁特懸浮劑,畝用30-40毫升,加水50千克噴霧。

(3)用藥要點:①防治適期在螟卵孵化高峰后5-7天(2齡幼蟲為主期)。②二化螟發(fā)生量大,發(fā)生期長的地區(qū)要增加防治次數(shù),防治間隔期6-7天,防治失時,適當增加用藥量。③施藥時必須保持田中有水,以保證防效發(fā)揮。??2、三化螟

(1)為害狀:三化螟寄主單一,僅為害水稻,在苗期造成枯心、孕穗期造成枯孕穗,抽穗期造成白穗。三化螟一年發(fā)生3-4代,以幼蟲在稻根中越冬。常年第1、2代發(fā)生量少,第3、4代發(fā)生量增加,對連作晚稻威脅較大;發(fā)生量大的年份第2代集中小面積的單季中、晚稻及遲熟早稻,往往受害也重。

(2)用藥處方:與二化螟同。

(3)用藥要點:①防治枯心的適期:發(fā)生量一般的年份,防治1次的在螟卵孵化高峰前1-2天到孵化高峰期;發(fā)生量大的年份,防治2次的第一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,隔6-7天用第二次。②預防白穗的適期:螟卵盛孵期內已抽穗而未齊穗的,在螟卵開始盛孵時用藥;尚未抽穗的,等到5-10%破口時用藥。

3、稻縱卷葉螟

(1)為害狀:稻縱卷葉螟以幼蟲縱卷稻葉,藏身其內,食害葉肉;初孵幼蟲在心葉內吃食,形成白色小點;也有在葉鞘內為害,幼蟲稍大即縱卷單葉成管狀蟲苞,也有少數(shù)幼蟲結成多葉苞,幼蟲在苞內啃食葉肉,僅留葉片之下表皮成為白色條斑,嚴重的蟲苞累累,白葉一片,影響水稻生長,造成減產。

稻縱卷葉螟系遷飛性害蟲,初次主要蟲源由南方遷入,每年梅雨季節(jié)出現(xiàn)遷入主峰,和前期陸續(xù)遷入經繁殖一代羽化的蛾子形成2代蛾峰。稻縱卷葉螟1年發(fā)生5代,以2-4代為害水稻為重。

(2)用藥處方:40%毒死蜱乳油,畝用60毫升加水40-50千克噴霧,安全間隔期不少于14天。

(3)用藥要點:①施藥方法,一般以噴霧、彌霧為好;用藥時間以早、晚為好,陰天細雨天全天均可,但細雨天應適當提高藥液濃度。②用藥適期,一般為2齡幼蟲高峰期,但在使用毒死蜱及其混配制劑時,防治時間應提早2-3天,掌握在低令幼蟲盛發(fā)期防治,否則效果不理想。③防治指標,在2齡幼蟲高峰期,每百叢平均有效蟲量:分蘗期40條,穗期20條。④施藥時應保持田水4-5厘米3-4天,可提高防效。

5、稻飛虱

(1)為害狀:褐飛虱的成蟲、若蟲群集在稻叢基部剌吸稻株,并由于產卵用產卵器刺破葉鞘組織,使產卵部位的葉鞘變黃褐色。水稻分蘗期被害,下部葉片枯黃,嚴重時形成死苗;孕穗期后被害,下部基葉發(fā)黑枯死,重則引起爛稈倒伏,致稻穗灌漿不飽滿,或形成枯孕穗、半枯穗,損失很大。1年發(fā)生5-6代,世代重疊,初次主要蟲源來自南方。全年以晚稻穗期受害較重;晚稻上發(fā)生的第四代,單季中、晚稻上蟲口密度高,連作晚稻上一般蟲量不多,至9月下旬進入第5代,蟲量激增,是晚稻受害最嚴重的時期。[pagebreak]

白背飛虱和灰飛虱的成、若蟲群集稻叢基部為害,葉鞘上出現(xiàn)褐色長條斑,葉尖棕紅色,嚴重時稻株基部變黑褐色,以至枯死倒伏;水稻孕穗、抽穗期受害,造成抽穗困難,多癟谷�;绎w虱還是黑條矮縮病和條紋葉枯病的傳毒昆蟲。

白背飛虱亦為遷飛性害蟲,1年發(fā)生5-6代,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發(fā)生最盛,一般遲熟早稻、單季晚稻受害最重。雜交晚稻受害亦較為嚴重。

(2)用藥處方:①畝用20克25%吡蚜酮可濕性粉劑,防治稻飛虱均表現(xiàn)出高效和超長效,高藥效期長達45天以上。②10%大功臣(吡蟲啉)可濕性粉劑,畝用15克,加水50千克噴霧。③25%撲虱靈可濕性粉劑,畝用30克,加水50千克噴霧。④80%敵敵畏乳油,畝用200毫升,拌細土20-25千克撒施。

(3)用藥要點:①策略性防治。防治適期,晚稻第4代,若蟲高峰期。防治指標為畝蟲量4萬只(相當于平均每叢有稻飛虱1-2只)。②主害代防治。防治適期,發(fā)生量大的,第一次在若蟲開始突增,過7-8天用第二次藥。防治指標,孕穗期每畝有蟲15-20萬只(平均每叢5只);齊穗灌漿期每畝有蟲25-30萬只(平均每叢8只);第6代防治,以控制前期蟲量為主,因此,要適當偏早,一般在2齡若蟲盛期用藥,每畝有蟲45萬只以上(相當于平均每叢10-15只);早發(fā)年份可適當提高防治要求。③撲虱靈、吡蟲啉農藥殘效期長,在稻飛虱若蟲低齡期用藥,“治前(代)控后(代)”作用更為明顯。④水稻抽穗后防治,以粗噴霧為好。⑤施藥時保持田間有水,可提高防效。

84農業(yè)網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

精彩圖片

閱讀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