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菌類蘑菇包括草菇、雞腿菇、香菇、平菇等。香菇因其味道鮮美,深受市民喜愛,加其銷售價格較高,種植管理技術易學易懂,農民朋友在秋冬農閑季節(jié)種植栽培非常適合。
一、菌袋制作
1、原料準備:選用桑樹枝、蘋果枝或其他闊葉樹木如楊、柳、桐、槐等均可作培養(yǎng)料,只要不霉變,粉碎后均可使用。
2、栽培期的選定:最佳季節(jié)為8月下旬至9月中旬。旬最高氣溫30℃以下,旬平均氣溫26~28℃。
3、香菇菌袋發(fā)菌溫度要求:接種后1~7天,袋溫比室溫低1~3℃,室溫可控制在28~30℃,7~10天,發(fā)菌要求溫度26~28℃。10~15天,菌袋開始自行升溫,發(fā)菌要求溫度24℃~28℃。15天以后,菌袋自升溫情況和自然氣溫下降情況基本上是同步的。如掌握得當,合理利用通風,把菌袋擺密或擺稀,層數增高或減低,這樣整個發(fā)菌期60~70天(如8月中旬種植至9月中旬),基本不用增溫設備,依靠自然氣溫即可順利完成,達到基本恒溫養(yǎng)菌的要求。這樣既能減少很多人力、物力,降低成本,又能達到發(fā)菌好,出菇適時,產量高、質量好、經濟效益高的目的。
香菇需要恒溫發(fā)菌,變溫出菇。如果到發(fā)菌的中后期,必須人工增溫,以達到恒溫發(fā)菌的要求�;A設施務件較差的廣大農村,有時溫差在5~10℃以上,對菌絲生長發(fā)育及生理成熟影響很大,出菇期推遲,產量、質量及經濟效益都不高。
4、把“三關”奪高產:①接種期旬均氣溫不超過28℃。②脫袋轉色時(培養(yǎng)60天左右)旬均氣溫不低于15℃。③出菇期,即第一批子實體形成,并長到1cm以上,必須在當地第一次寒流到來之前采收完第一茬菇。廣大農村袋栽香菇,必須切實把好這三個關鍵時刻,不然管理難度大,費用增加,產優(yōu)質菇時期短,菇的質量差,經濟效益不高。
幾年的實踐證明,栽培期最晚九月底,每向后推遲10天,出菇期將推遲一個月,一般經濟效益減少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,因此必須把“三關”。
5、配料:(1)木屑38.5kg,麩皮10kg,石膏1kg,糖0.5kg,PH值7.0~7.5,含水量55~60%。(2)鋸末35kg,棉籽皮7kg,麩皮6.5kg,石膏1kg,糖0.5kg,PH值7.0~7.5,含水量55~60%。上述各種原料要稱量準確,反復攪拌均勻,“料水拌不勻,種菇坑死人”。適當調高PH值,有利于防止雜菌污染,提高純菌率,促使菌絲提早分解利用木質素,提前出菇。配料要求:配比合理,稱量準確,攪拌均勻,稍干勿濕。
6、裝袋:選用食用菌專用筒袋,要求厚薄均勻、耐拉、耐溫,承受溫度在115℃,無微孔的優(yōu)質塑料袋。截成長60~65cm,一端打均勻小褶用線扎緊,再用燭火燒熔化,達到絕對不漏氣為準。把攪拌均勻的培養(yǎng)料裝入袋內,松緊適當,不要過實或過松,以手托裝好的料袋中央,沒有松軟感,料袋兩端不下垂為。扎口時要把袋口部粘著的培養(yǎng)料擦凈再扎,防止雜菌從此處污染。裝好的袋要輕拿輕放,不可直接擺放在土地上,下邊鋪上麻袋、編織袋等物,防止砂粒刺破料袋,造成微孔,導致雜菌感染和水袋。
7、蒸料:蒸鍋加足水,把扎好口的料袋,上下對齊,分批擺裝至鍋頂,不可把料袋排成“井”字形。裝鍋前先起火,或和裝鍋同時起火。大煙頭,爭取在4~6小時內達到100℃,達到100℃后不掉水,不降溫,每小時耗水20kg左右,保持20小時(或更長),即可達到滅菌效果。
8、接種:接種室、發(fā)菌室在同一房間進行,使用前7~10天打掃干凈,老房間要用石灰水刷墻壁,房間潮濕撒生石灰除濕,使用前4天,把出鍋用的工具放入室內,密封門窗,達到室內密封不漏氣,每個房間用0.5~1kg硫磺點燃熏蒸房間,密封房門至進料時打開。袋溫降到30℃時開始接種,接種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和早晨進行。接種前門口要鋪上5~10cm厚的石灰,進入人員必須經過石灰,叫“白灰封門”接種人員要搞好個人衛(wèi)生、技術熟練、快速、敏捷、配合得當的四個人為一班,一人擦袋面打孔,一人點菌種,一人貼膠紙,一人搬運。接種前先點燃酒精燈,接種用的所有工具,都要火焰消毒。用接種器整塊整塊把菌種取出,迅速接入穴內,盡量不要把菌種打碎,每接完一袋菌種,必須把接種器經酒精燈火焰燒灼一次,才能接下一袋,防止因菌種問題交叉感染。
二、培育
1、發(fā)菌:菌袋發(fā)菌培育是一項認真、細致、時間較長的復雜工作,從接種到菌袋達到生理成熟全過程需60天左右,因香菇是恒溫發(fā)菌,變溫出菇的菌類,整個發(fā)菌期要求基本恒溫24±2℃,相對濕度70%以下,暗光、通風。發(fā)菌溫度要恒定在22~26℃(料溫),絕對不能過高過低。有效積溫必須達到1200℃以上才能出菇。前期24℃菌絲發(fā)育生長最好,后期27~28℃胞外酶分泌最旺盛,分解木質素、纖維素半纖維素的能力最強,能積累大量營養(yǎng),對出菇有利。
香菇菌絲對溫度刺激的表現特點敏感,接種后菌袋培育具體措施和操作方法如下:1~6天:不要翻動菌袋,不要通風。此時袋溫比室溫低1~3℃,室溫可控制在28~30℃,正適合發(fā)菌的溫度需要。點種后,每天測量溫度3~4次,門窗遮陰,造成室內暗光,一直到50天左右。7~10天:菌絲已吃料,開始生長,第七天進行第一次翻堆,檢查菌袋發(fā)菌及雜菌感染情況,發(fā)現雜菌及時處理,漏種的及時補上。以后7~10天翻堆一次,前兩次翻堆,一定要輕拿輕放,以后幾次翻堆,手法可以加重,增強刺激,每天通風2~3次,每次30分鐘。11~15天:菌絲已開始旺盛生長,菌絲生長,以保溫為主加大通風,進行第二次翻堆。16~20天菌絲大量增殖,室溫可控制在22~24℃,以保溫為主,適當通風。21天以后,接種穴菌絲接連,隨著揭孔、刺孔增氧,菌袋自升溫可比室溫增高5~10℃,注意通風,散堆降溫
穴口菌絲相互連接以后的主要任務,是合理、科學的利用翻堆,通風調溫,滿足菌絲發(fā)育對溫度的要求,基本達到恒溫,此項工作一直保持在菌袋培養(yǎng)結束約60~70天。50~65天:菌袋表層疣狀物產生,棕色素分泌增多,50天后去掉門窗遮陰物,給以光線刺激,促使菌袋生理成熟,脫袋前,把袋溫提高到27~28℃保持4天,使菌絲分解并積累大量營養(yǎng),為出好菇作準備。菌袋培養(yǎng)成熟后,當旬均自然氣溫在14℃以下,脫袋后不能順利轉色,影響今后的出菇,所以要帶袋轉色,等整個菌袋轉色到三分之一時,即可脫袋出菇。
2、脫袋方法及注意事項:①將菌袋運至菇棚或專設的特色場所。②用利刀把薄膜切開,所用刀片及切線部位用酒精棉球擦凈消毒。切口不可過深,劃破薄膜為準,不可傷及菌絲。③脫袋在菇棚內進行,如專設轉色場地,要邊脫袋,邊擺放,邊蓋薄膜,防止菌袋、菌膜脫水干燥。④脫袋最好選陰天或晴天早、晚進行,大風天氣不宜進行脫袋。⑤有雜菌感染的菌袋,不脫袋,采取帶袋出菇。⑥事先將專用轉色場所或菇棚用噴霧器灑濕,保持空間相對濕度85%。
3、轉色管理:轉色是香菇獨有特性,是營養(yǎng)生長轉向生殖生長,進而達到重量成熟發(fā)生子實體的標志和生理過程。菌袋表層先長出一層白色絨毛狀的氣生菌絲,接著倒伏,形成一層薄薄的菌膜,同時開始分泌色素,吐出黃水,菌袋由白色轉向粉紅、棕紫褐色,帶金屬光澤,被稱作“人造樹皮”的菌膜,稱轉色,管理的具體措施為:①脫袋后1~4天,密封薄膜,不翻動菌袋,保持溫度18~22℃,濕度85%遮光成陰。②第5~8天,菌絲表面分泌一層黃色到棕褐色水珠,此時結合揭膜通風,連續(xù)兩天給菌袋噴水,第一天用噴霧器輕噴,把黃紅色的水珠沖散,第二天加壓重噴把過濃的棕紅色水珠沖凈,然后將菌袋表面菌絲干燥不粘手時再覆蓋薄膜,轉色一般8~12天完成。③第9~15天,轉色結束后,每天進行干濕差及溫差刺激,晝夜溫差拉大到10℃以上,但要掌握最低8℃最高22℃連續(xù)3~4天,即可有大量菇蕾發(fā)生。
4、變溫催蕾:香菇屬低溫,變溫結實的菇類,菌絲體由營養(yǎng)生長向生殖生長時,在溫度較低、晝夜溫差較大的條件下,菌絲生長速度較慢,促使養(yǎng)分和水分積貯成聚點,進而形成原基,原基形成須創(chuàng)造一個溫差和干濕差條件,保證原基形成并正常發(fā)育成菇蕾。具體措施如下:拉大菇棚溫差,低溫變溫催蕾,當旬均溫度在8~22℃時,都是催蕾合適溫度。但溫差必須拉大到10℃以上,干濕差15%,連續(xù)處理3~4天茵絲便可互相紐結成原基。出過一、二茬香菇的菌袋,要及時補充菌袋內的水分。
三、香菇的采收及標準
菌袋轉色后,進入正常出菇管理,待香菇菌蓋直徑長到4~6cm時,不開傘,為最佳采收標準,這時香菇的質量最好,商品價值最高。在采收香菇時,一定要把香菇的根部從菌袋上摘下,以防毒變感染菌袋。
84農業(yè)網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犯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另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任何關系,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。84農業(yè)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,不以盈利為目的,84農業(yè)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,僅作為參考。